选志愿,才是这届年轻人的成人礼

2021-07-02 07:34 来源:澎湃新闻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原标题:选志愿,才是这届年轻人的成人礼

原创 生蚝 新周刊

梁启超曾经在《少年中国说》中写下:

“故今日之责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。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;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;少年自由则国自由,少年进步则国进步。”

历史正如梁启超当年所热切期盼的那样,一代又一代青年,并不曾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。

所以,在今年不断出圈的主旋律作品中,我们可以明显看到,年轻人贡献了大部分的高光时刻。

王一博在《理想照耀中国:抉择》中饰演“黄埔三杰”之首——蒋先云先生。/《理想照耀中国》

最近,很多高考生正在填报志愿。作为过来人,我们大多都能理解这个过程的纠结,既站到了人生扬帆启程的起点,需要考虑未来的人生起落做选择,而选择却也关乎国家社会未来。

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,填报志愿才是一场真正的成人礼——因为,从这一刻起,你才真正开始思考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,然后做出选择,付诸实践。

从前埋头苦读的少年,该如何在兴趣、前景、责任之间寻找一个最优解?

在这些作品切开的历史洪流中,中国青年在不同时代中所坚守和传承的志向、精神和担当,恰恰是当代青年最需要的明灯。

“教科书”常驻选手

也不过是曾经的年轻人

1917年,蔡元培就职北京大学校长,在北大礼堂发表了就职演说,他提到:

“不问学问之有无,唯争分数之多寡,考试结束,书籍束之高阁,毫不过问,潦草塞责,文凭到手,即可以此活动于社会,光阴虚度,学问毫无,这是自误啊。”

这段历史上的著名演讲在《觉醒年代》中重现,让当代不少年轻人听了也要在“这不就是我么”的自嘲中自觉惭愧,并引为金句以自勉。

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/《觉醒年代》

《觉醒年代》以1915年《青年杂志》问世到1921年《新青年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索,生动复原了历史课本上的诸多名场面,自今年2月播出后便热搜不断。

这部被年轻人奉为yyds的正剧,也将那个时代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带到我们面前。

比如剧中,陈独秀说道,“天生我才,不敢担当就是失职,就会遗祸子孙,我等绝不能作壁上观的局外人。”于是他选择办杂志,辨析和验证出最先进的思想理论,探索出了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。

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迷茫与困惑,当年的年轻人同样如此。

剧中,鲁迅就以“铁窗说”比喻这愚昧的世界,他认为人人处于这无窗户的铁屋子里,昏睡入死,比较悲观。

胸中万卷,笔头千古。/《觉醒年代》

但青年之热血,正在于即便感到力不从心也要一试。如一旁的钱玄同所说:“如果我嚷几声,能叫醒那几个人,你就绝不能说,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。”

于是可以看到,“悲观一下”之后,鲁迅依然坚持用笔头唤醒民众。而他的多篇作品,如今早已入选语文教科书,影响着后人。

当舆论一窝蜂推荐“就业前景好”的热门专业时,青年思量蔡元培先生之教导、观先辈坚韧追寻救中国之良方的热血,再结合时代需要和自身实际,或许能做出更合理的选择,找到更理想的去处以安放青春热血。

“不管在哪个年代,

人性和人情是共通的”

在微博搜索关键词可以看到,关联今年几部出圈主旋律作品的共同情绪是“好哭”。但如果只是说教,这些主旋律作品显然很难打动年轻人。

《理想照耀中国》总编剧梁振华认为,年轻人能与这些作品产生“情感连接”,本质在于“不管什么故事,不管在哪个年代,人性和人情一定都是共通的”。

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——《恰是百年风华》,里面的叙事舞蹈《鏖战独树镇》让人印象深刻。

《鏖战独树镇》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故事,再现了军队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激烈场面,节目效果颇为震撼。

“复活”的历史,更触动人心。

历史上,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军队,在军政委吴焕先的带领下,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。独树镇一战,红25军战士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,英勇战斗,死伤300多人,最终突出重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鏖战独树镇》并没有停留在战争的胜利,而是接着通过吴焕先与妻子曹干仙的对话,让我们看到在战场英勇无畏的吴焕先内心的柔软处,有着失去妻子和孩子的隐痛。

“迈出家门的那一刻,我们就不止一次的迎接死亡。坚定的信仰,需要许多生命用牺牲去换取。”地主出身的革命家吴焕先,为了革命散尽家财,28岁早逝,而在吴焕先坚定革命决心的背后,还有亲人豁出性命的顽强支撑。

“我和孩子是为革命而牺牲的,你就是为了我们娘俩,也要血战到底!”吴焕先的妻子曹干仙,怀着四个月的身孕,饿死在送军粮回程的路上,作为红军战士的妻子,她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支持深爱的丈夫,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。

在河南卫视这出精彩的叙事舞蹈中,我们看到的是英勇无畏的青年吴焕先,也是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吴焕先,还有那些守护在他们背后的温暖力量,当这样鲜活的人被搬上舞台展现出来,我们很难不为之动容。

多角度的叙述和表演,让观众看到了更鲜活立体的吴焕先。

以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得到广泛认可的河南卫视,这次将新作聚焦在红色文化上,这台立足河南本地党史的节目,再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,发挥了善于讲好文化故事的能力。

比起宏大的歌颂,节目更动人的地方,恰恰在于通过再现那个时代普通年轻人选择与挣扎,显露普通人的细腻情感,让我们与之共情。

“我应该是怎样的我,

有限的生命应该是怎样的生命”

据说,《理想照耀中国》在项目发起时,就有意识地选择了高光时刻发生在青年时期的人物进行书写,为的正是让今天的年轻人去感受百年来中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谱系。

而在《恰是百年风华》里,节目更直接通过五个当代年轻人的视角,在与不同时代的青年隔空对话中巧妙完成串联。

没有主持人,而是由五个年轻人串联,也是节目的创新之处。

当这届年轻人通过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与不同时代的青年隔空对话,知道今天之幸福得来不易,也更知道青年仍需努力。

比如在《恰是百年风华》中,便通过情景舞蹈《誓把山河重安排》,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年轻人战天斗地的豪情与干劲。

在太行山的壁立红岩与苍翠群山间,有一抹流动的“绿”,这是被称为“世界奇迹”的红旗渠。

红旗渠建于上世纪60年代,当时的林县青年削平1250座山头,架设151座渡槽,开凿211个隧洞,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,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,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25.6公里的红旗渠,极大缓解了当地的旱灾,将愚公移山的神话化为人间奇迹。

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年轻人,充满战天斗地的豪情与干劲。

这段历史自然振奋人心,但不同时代的青年毕竟还是有不同的征途,因此,节目并不只是单纯再现过去年轻人的壮举,也通过当代年轻人对先辈的精神传承,试图给予当代年轻人一点启发。

比如节目同样再现了另一个曾困扰于恶劣环境的县城故事——河南省直管县兰考。那里饱受风沙、盐碱、内涝困扰,粮食产量低,村民需要外出逃荒,直到50多年前,党派焦裕禄到兰考,在他的带领下,村民们一起种泡桐树,治“三害”。

2017年,兰考实现脱贫。如今,兰考已有20万亩泡桐林,发展成了致富产业,用兰考泡桐木制作的乐器,畅销国内外。

而和泡桐林一同壮大和传承下来的,还有为民服务的“焦裕禄精神”。

在《恰是百年风华》节目中,便请到了河南省的108位扶贫干部代表,他们在为兰考的发展而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,“把青春之歌融入时代旋律,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,把所学所长奉献给这片广阔天地”。

河南省的108位扶贫干部代表将先辈精神传承,给当代青年树立了好榜样。

看到这些同时代年轻人的担当,今天的年轻人也更能收获启发,深思自己有限的生命如何更好地发挥价值,最终完成“我应该是怎样的我,有限的生命应该是怎样的生命”之现实思考的落脚。

实际上,在去年的抗疫战中,就能看到当代青年肩负时代使命、勇敢担当的精神。

逆行的医护人员,坚守岗位的警察、社区工作人员、外卖员……各行各业的青年,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刻都能发挥自己所长,便能汇聚成一股巨大力量,全力以赴奔向春天,迎来曙光。

优秀主旋律作品的意义,或许正在于通过不同时代年轻人的隔空对话,唤起青年之热血,将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。

正如李大钊以青春书写的誓言:“以青春知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,青春之人类,青春之地球,青春之宇宙,乘风破浪,迢迢乎远矣,复何无计留春,望尘莫及之忧哉。”

✎作者 | 生蚝